2025GDC直击现场»天天象棋实时全局光照全解析,开发者专访

2025GDC直击现场»天天象棋实时全局光照全解析,开发者专访


引言:当传统棋类遇上次世代光影
在2025年的游戏开发者大会(GDC)现场,一款看似“反潮流”的产品却成了技术展区的焦点——腾讯《天天象棋》最新版本演示中,棋盘上的木质纹理随着虚拟阳光角度变化折射出细腻的光斑,棋子移动时拖曳的阴影实时贴合环境光影,甚至棋盘边缘的茶杯倒影都能随镜头转动产生逼真形变,这波操作直接让围观开发者炸锅:“等等,这真的是个手游?!”

作为一款上线十年的国民级休闲游戏,《天天象棋》的“逆龄生长”绝非偶然,在移动端性能井喷的当下,如何让传统棋类游戏突破2D平面束缚?项目组给出的答案堪称硬核:自研实时全局光照系统(Real-time Global Illumination),今天我们直击GDC现场,带你扒开这项黑科技的技术内幕,顺便听听主创团队怎么把“光追”塞进手机里的。


全局光照是什么?为什么棋盘需要它?

先说个冷知识:传统手游的光影效果,90%都是“演”出来的。

比如你玩过的那些3D游戏,角色阴影可能是提前烘焙好的贴图,环境反射可能是固定的立方体贴图,阳光角度变化时,整个场景的光影其实是“按剧本”播放的PPT,这种“假光照”在移动端效率高,但代价是僵硬——棋子永远拖着同一条尾巴,水面倒影永远像贴纸,金属棋盘的反光永远一个亮度。

而《天天象棋》这次搞的实时全局光照,核心就一句话:让光影自己“算”出来

系统会实时追踪每束光线在场景中的弹射路径,当阳光从左侧窗户射入,它会先照亮棋盘左侧的木纹,反射到天花板形成二次光源,再通过棋子边缘的漫反射照亮棋盘右下角,甚至能模拟出棋子材质对光线的吸收率(比如玉质棋子更透光,木质棋子更吸光),更离谱的是,这套系统还能动态计算棋子移动时的遮挡关系——当“马”跳到“炮”前方时,后者投射的阴影会实时缩短,就像真有光源在场景里移动。

“我们最初只想做个3D棋盘当噱头,结果美术同学发现传统光照在棋类场景里完全不够用。”项目主美李薇在采访中吐槽,“比如楚河汉界那条分割线,用传统方法做金属反光,要么像镜子一样假得刺眼,要么像塑料一样毫无质感,最后逼得技术组把渲染管线全推翻了。”

2025GDC直击现场»天天象棋实时全局光照全解析,开发者专访


技术攻坚:把光追塞进手机的“暴力优化”

听到“全局光照+移动端”这个组合,老玩家可能已经闻到显卡烧焦的味道了,毕竟连PC端的3A大作都还在用“光线追踪+降噪”的折中方案,手机芯片那点算力怎么扛得住?

答案藏在三个关键词里:延迟渲染、空间划分、LOD(细节层次)系统。

  1. 延迟渲染:用空间换时间
    传统前向渲染是“边画边算光”,而延迟渲染则是“先记后算”。《天天象棋》的引擎会先记录每个像素的位置、法线、材质等属性,等到所有物体绘制完成后,再统一进行光照计算,这就好比先给考场所有考生拍张大合照,再逐个批改试卷,虽然内存占用高了,但计算量被集中到后期,适合移动端碎片化处理。

  2. 空间划分:把棋盘切成乐高积木
    为了减少无效计算,技术组把整个场景划分成无数个“体素”(Voxel),简单说就是把棋盘、棋子、桌椅等物体拆解成肉眼不可见的小方块,只对玩家视线范围内的体素进行光照追踪,当你缩放视角时,系统会动态调整体素密度——远处的茶杯可能用16个方块表示,近处的棋子却要拆成上千个。

  3. LOD系统:给光影也分“画质档位”
    移动端性能波动大,项目组搞了个“光影LOD系统”,当检测到手机发热或电量低时,系统会自动降低光照复杂度:比如关闭棋子边缘的次表面散射,或者用预计算的阴影贴图代替实时追踪,最绝的是,这些调整都在后台静默完成,玩家几乎感觉不到画质变化。

“我们甚至给不同芯片做了定制优化。”主程张伟透露,“比如骁龙8 Gen4的GPU支持硬件光追,我们就把主要计算丢给GPU;联发科天玑9400的NPU强,就用AI预测光照变化,说真的,现在调参数比写代码还费时间。”


开发者专访:把“不可能”变成“真香”

在GDC的茶歇区,我们堵住了刚做完演讲的《天天象棋》技术总监王浩,这位戴着黑框眼镜的工程师,开口就抛出金句:“全局光照对棋类游戏的意义,就像给老北京豆汁儿加拉花——表面是视觉升级,内核是体验重构。”

Q:为什么要在棋牌游戏里搞这么硬核的技术?
A: 说实话,最初团队内部也吵翻了,有人觉得棋牌玩家根本不care画质,有人担心技术风险太高,但用户调研数据打醒了我们——现在00后玩家连扫雷都要3D版,传统2D棋盘已经触到天花板了,我们赌的是:当视觉冲击力足够强时,棋牌游戏也能像《原神》那样破圈。

2025GDC直击现场»天天象棋实时全局光照全解析,开发者专访

Q:开发过程中踩过最大的坑是什么?
A: 材质系统!棋子的材质种类太多了,玉的、木的、金属的、塑料的……每种材质对光的反射、折射、吸收系数都不一样,最开始我们直接照搬PBR材质标准,结果玉质棋子亮得像LED灯,木质棋盘黑得像煤块,后来只能手动调参数,甚至让美术同学对着实物拍照校准,这才把质感做对味。

Q:实时全局光照对游戏性有什么影响?
A: 意外之喜!比如棋盘上的阴影实时变化,玩家能通过光影明暗判断棋子位置,这其实降低了信息获取成本,还有棋子移动时的动态高光,让连杀操作更有成就感,现在数据显示,新版本玩家的平均对局时长增加了12%,说明他们更愿意停下来欣赏棋局了。

Q:未来会开放技术给其他棋牌游戏吗?
A: 已经在路上了!我们准备把这套光照系统封装成移动端中间件,叫“LightChess”,中小团队不用从头造轮子,调用几个API就能实现类似效果,前提是得通过我们的材质认证——别想用贴图骗过实时计算(笑)。


技术之外:当传统游戏开始“内卷”画质

《天天象棋》的逆袭,折射出整个手游行业的转向,过去十年,移动端技术演进的主线是“从无到有”,大家忙着把3D建模、物理引擎、开放世界塞进手机;而下一个十年,可能是“从有到精”,在有限算力下榨干每一滴性能。

实时全局光照的普及,或许会催生新的品类融合,想象一下:棋牌+解谜(利用光影机关破局)、塔防+策略(动态光照影响敌人路径)、甚至恋爱游戏(根据天气变化调整场景光影)……当光影成为可交互的游戏元素,传统玩法可能迎来第二春。

挑战依然存在,如何平衡画质与发热?怎样让低端机也能享受技术红利?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,但《天天象棋》至少证明了一件事:在移动端,没有“不可能”,只有“敢不敢想”。


下一盘大棋
离开GDC展馆时,我们特意又看了一眼《天天象棋》的演示屏幕,棋盘上的光影随着时间流转缓慢移动,仿佛真的有一扇窗在虚拟空间里开合,或许在不久的将来,当我们谈论手游画质时,不再需要强调“媲美主机”——因为最好的技术,本就该无声地融入每一场对弈之中。

发表评论